-
宋朝与辽、西夏进行长期军事对抗,但并未征服大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地理位置和战略重心:"
"宋辽战场主要在北方:" 宋与辽的主要战场集中在燕云十六州一带,即今天的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这里是宋辽争夺的关键区域,关乎宋朝的北方安全。因此,宋朝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与辽的战争中。 "宋夏战场主要在西北:" 宋与西夏的主要战场集中在河西走廊和宁夏一带,即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西部。这里是宋夏争夺的战略要地,关乎宋朝的西北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宋朝又需要将大量的军事力量投入到与西夏的战争中。 "大理地处西南:" 大理国位于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与宋的统治核心区域距离遥远。相比于北方和西北的威胁,西南方向的威胁对宋朝来说要小得多,宋朝的战略重心自然不会放在西南。
"2. 军事成本和收益:"
"征服西南的代价高昂:" 大理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文化独特。要征服这样一个国家,需要付出巨大的军事成本,包括粮草、兵员、装备等方面的消耗。而且,即使征服了大理,宋朝也难以有效控制这片地区,治理成本也会很高。 "收益有限举报 -
宋朝之所以不征服大理还得从“宋挥玉斧”的典故说起了,传说宋太祖在地图上沿大渡河一线玉斧一挥一句此地非吾所有奠定了宋朝和大理之间长期相对友好的关系,事实上宋朝之所以愿意和大理和平共处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这么三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朝的军事力量一直以来都不是很强因此具有很强的保守性仅满足于统一中原地区。所以对于宋朝统治者来说统一中原地区的五代十国政权才是他们最为迫切的目标,然后就是想方设法从辽国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改善自己北方的防御形式,而大理等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他们而言基本上就是可有可无不愿在此消耗本就不足的实力,特别是当宋朝精锐的30万大军损失在征辽战争后军力就更加虚弱自然,而西边的党项族发动叛乱建立西夏国也让整个宋朝疲于应付。
这样宋朝连应对这两条战线都吃力哪有这个力气去征服大理,整个宋朝最高光的时刻也就实现河湟开边灭了青海的唃厮啰政权建立了陇右都护府,对西夏实现半包围将其打的奄奄一息行将灭国。如果宋朝能够灭亡西夏的话那么在联金灭辽夺取幽云十六州后也许会打大理的主意,毕竟大理也是汉朝时候的故地,只是金朝崛起把北宋王朝打的稀里哗啦以靖康之耻结束让宋朝统治者更没有心思去征服大理了,可见宋朝实力的虚弱导致其统治者根本就对征服大理提不起兴趣。
再有唐朝鼎盛期的唐玄宗统治时期唐军多次战败于叛唐的南诏损失了20多万精兵也让宋朝统治者心有余悸,难免会担心宋军因为地形不熟和气候不适等诸多原因重蹈唐军覆辙损失惨重的命运,这样到时候自己不说统一中原了连政权都有可能被颠覆了,所以宋朝统治者不愿意去冒这个险,当有人在宋军灭亡后蜀后劝赵匡胤一并拿下大理时,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是果断拒绝了,至于“宋挥玉斧”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
最后一点就是大理对宋朝一直比较友好恭顺主动请求了册封,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宋朝统治者也不好为难人家,不过他们鉴于唐朝和南诏的教训长期拒绝册封大理国王,可见宋朝统治者是非常缺乏大国气象的,连大理国王段和誉也就是段誉的原型多次请求册封宋徽宗才封他为云南节度使和大理国王,话说段和誉这么仰慕宋朝难道真的在中原厮混过?
举报